75.9%受访者初入职场受困于不知该如何称呼前辈 |
|||||
来自网络- |
2017-08-29 09:07 |
||||
|
|||||
75.9%受访者初入职场受困于不知该如何称呼前辈 75.9%受访者初入职场时有过“不知如何称呼前辈”的困扰 “大家都比较谦虚,有些人会说你叫我‘小刘’就好,但如果他是前辈的话,这样称呼多少有些不合适。”张梦雨(化名)大学毕业后在深圳某外贸公司已工作一年,刚开始工作时常因不知如何恰当称呼同事而苦恼,“就职衔称呼可能会显得生疏,直接称哥、姐又担心不够正式”。 “新人刚来时,公司有人力部门的人员带着走流程,介绍的内容就包括各部门大致的人事情况和称呼。”上海某软件公司员工王世杰(化名)说。 数据显示,75.9%的受访职场人士刚入职场时有过“不知如何称呼前辈”的困扰。84.7%的职场人士认为职场新人对前辈有个恰当的称呼很重要。 “将别人的职务称呼错了,不仅自己尴尬,也容易让对方觉得不被尊重。同样,得体的称呼也容易拉近彼此的距离。”北京某基层法院公务员杨帆(化名)说。 张梦雨认为,除了表达对他人的尊重,职场称呼还决定着你给对方留下的第一印象。“通过称呼可以大体判断你是什么样的人”。 “我认为职场称呼不是很重要。”王世杰表示,称呼只是第一印象的一部分,日后所表现出来的人品和能力更重要。 北京市岳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职场真人秀《职来职往》节目嘉宾岳屾山认为,正确的称呼对职场新人很重要。“初次见面时,如果称谓不是很得体,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好。作为职场新人,在称谓上犯错,对人际关系和未来成长都可能产生影响”。 职务、师傅、某哥某姐是最常见称呼 初入职场时人们大都如何称呼同事?数据显示,职务(46.0%)、师傅(44.2%)、某哥某姐(41.3%)是最常见称呼。其他依次为:职称(37.6%)、老师(33.2%)、老板(11.8%)、帅哥美女(10.5%)、英文名(9.0%)、学长学姐(8.0%)和中文名(6.3%)等。 “在体制内,正式场合都是以‘姓+职位’称呼他人的。”杨帆说,对年纪大一点的,就是不论什么场合都以“姓+职位”相称。 “如果有级别,我都是姓氏加级别,比如就叫某总、某工。”张梦雨一般都是根据对方的性别、级别、工种,以及入职早晚、熟悉程度来确定如何称呼。“那些比我入职早、与我平级的同事,我就称呼其姐/哥,既能表示尊敬,也不显得生疏”。 “职场称呼跟行业、公司文化都有关,像我们公司每人都有英文名,工作时都是直接称呼英文名字。我一个朋友在一家日企工作,她们就称哥/姐,我在媒体、银行等行业的同学朋友,也有称呼老师的。”在一家外企咨询公司工作的张佳(化名)介绍。 调查中,职场人士认为影响职场称呼的因素主要有:企业文化(54.9%)、单位性质(52.2%)和行业性质(51.4%)。此外还有:职位高低(41.9%)、工作资历(35.6%)、年龄差(31.1%)和时代变迁(26.1%)等。 岳屾山认为,在国企中,大家会更注重职位的称呼,如处长、主任、部长等。私企比较宽松,称呼没那么讲究,大家可能带职位相称,也可能叫哥/姐之类。“当然,并不是所有外企职场称呼都很随意,像日本、韩国的企业文化等级比较森严,或者说比较严谨、严格,一般是要带上职位称呼,或叫前辈。如果是比较开放的企业,直呼其名都没什么太大问题”。 受访者认为职场新人称呼前辈要注意就高不就低、察言观色、忌太过亲密 杨帆认为,对前辈的称呼最重要的是分清场合,“工作场合,还是要正式一些。私底下就可以相对随意一些”。 “千万不要随意给别人起外号。”王世杰认为,起外号是很不好的做法。此外,宁愿叫年轻些不要叫老了,“不要凭外貌判定别人的年龄,不要凭姓名判断性别”。 张梦雨认为,称呼既不能显得自来熟,也不能太疏离。要根据级别关系和私人关系的远近,确定是以职业性称呼为主,还是以私人性称呼为主。 调查显示,受访者认为职场新人在称呼上首先要注意:就高不就低(53.5%)、学会察言观色(50.1%)和忌太过亲密称兄道弟(38.1%)。此外还有:中规中矩较为保险(35.8%)、帅哥美女勿轻易叫(33.8%)和别太小家子气(17.0%)等。
岳屾山认为,职场新人应积极地去发现工作机会或需要自己做的事情。“不要过多地考虑‘是否在加班’等,也不要怕犯错,在一个组织内部成长,做得越多确实错的机会越多,但是你成长的经历、资历也会比别人多。你的价值也就会显现出来”。 受访者中,00后占0.6%,90后占25.7%,80后占52.3%,70后占17.0%,60后占3.7%。 更多蓝领招聘咨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官方微信:找工作就上普工网 微信号:pg114_net ![]() |
|||||
本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站未注明“作者为:普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作者”,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作者:普工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 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
| 解决方案 | | 资源下载 | | 关于我们 | 微信扫一扫,好工作随意找!![]() |
招聘服务 微信招聘 劳务派遣 社保代理 业务外包 残疾人挂靠 |
2012杭州社保 2012遵义社保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加盟无忧 sitemap |
联系我们
招聘客服:
1143203847
![]()
社保客服:
1609073348
![]()
派遣客服:
763667942
![]()
客服电话:0571-88776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