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工巧手编织幸福路 |
|
来自网络- |
2015-08-07 10:11 |
|
|
穿越一路的荆棘,掠过不再年轻的脸庞,掠过沾满灰尘的满头花发,将风霜照亮,将每一寸蕴含着坎坷与艰辛的路程…… 缝纫工,一种被许多人忽视又不看好的工作。然而在58岁的李玉琴眼里,这可是一家人通向幸福路的唯一方向。 1994年,由于参茸场不景气,并且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李玉琴夫妇放弃了从事19年的参茸场工作,举家来到县城谋生。 初来咋到面对陌生的环境,对于李玉琴夫妇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夫妻二人平时省吃俭用也攒下一些钱,但是想到以后家里日常开销及两个孩子上学,李玉琴决定不能再坐吃山空,就是为了孩子也得出去工作。想着自己也没啥手艺,但是从15岁开始就帮家里兄弟姐妹缝缝补补,所以在这方面也算是能手,李玉琴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上海时装周服装店,想在这里谋一份工作。在交谈的过程中老板见她为人老实、诚恳,决定给李玉琴一个试工的机会。李玉琴在很短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老板交给她的任务,在验收过程中,李玉琴凭借她做活的精和实成功打动老板。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玉琴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得到老板与顾客的认可。但也就是在这一年多的日子里,让她见识了更多的新事物、新理念,在她心里渐渐萌生了一个念头——自己创业。 1996年,在当时处于经济发展初期、过渡阶段,陈旧观念还未打破,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极少。然而,李玉琴却不顾“世俗观念”依然坚持创业,从选址到采购事必躬亲。开始一年内店里生意不景气,只够维持基本生活。面对这样的状态,李玉琴又萌生了一个新想法——她要推陈出新,当下决定出去学习新的缝纫技术。在朋友的引荐下,李玉琴来到沈阳赵家屯跟一位老师傅进行更细统的学习。在这里她学会了织补的新技术,以及制图等。 “满载而归”的李玉琴,看着越来越多的顾客认可自己的手艺,心里满是慰藉。多年来她一直秉着诚实、守信的经商理念一路走到现在,经历了人生的高峰与低谷,也赚取了沉甸甸的收获。 2005年,对于李玉琴一家来说意义非凡,夫妻二人凭借多年的努力,在这一年收获了他们的第一套楼房,虽然仅有52平。这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提高,更是对李玉琴当初毅然创业的肯定。 李玉琴开店19年,始终坚守诚信待人的信念,用手艺说话。不管是纤边儿,还是织补,大活、急活,都要经过反复检查、确认,才会交到客人手上。她的细心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赢得了老顾客的肯定新顾客的光临。最忙的时候,她和丈夫每天要工作20个小时,早上5点到凌晨一点都是在“哒哒哒”的机器声音中度过。 李玉琴的两手大拇指和中指的指甲已经有些变形。很少有人知道指甲对于缝纫工来说有多么重要,她们每天在缝纫的过程中,无数次的卷边、压边都需要用手指甲来完成。李玉琴说:“干这个活很累眼,一回到家我就喜欢躺在床上闭着眼睛休息。”但她并不后悔选择这一份工作,不管干什么工作,都要踏踏实实干好。 如今,俩女儿事业有成,老俩口依然坚守这个小店,屋里两台斑驳陈旧的缝纫机,书写着他们创业的信念。 | |
本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站未注明“作者为:普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作者”,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作者:普工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 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