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出英才 |
|
来自网络- |
2015-01-31 08:52 |
|
|
劝学:每月通信,以持续的沟通维系孩子 相比于培养出博士儿子的故事,真正坐到记者面前的熊玉香,令人更加吃惊和意外:一米五出头的身材,又瘦又小;套在身上的墨绿色粗布工作服显得又大又松;小小的眼睛,一笑就眯缝成一条线;虽然已不是第一次面对采访,可还是有些不自然地搓着双手,显得紧张局促;少言寡语,一张嘴又是很难听懂的“湖普”——这样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农村妇女,身上蕴含着怎样的能量? 熊玉香的确不善言辞,当被问及有什么教育方法时,萦绕在嘴边的总是一句“没什么,反正都是他自己学,我也不怎么管”。记者只能将问题揉细、切碎,再一字一顿地抛过去,一个个细节才渐次清晰。 确实,这个农村妇女不可能像教育专家那样一套一套的,但她是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她很早就让孩子知道:“读书很重要,爸爸妈妈态度也很坚定,无论多么困难,借钱也供你上。” 有一次快放暑假了,得知儿子想到东莞玩。熊玉香强忍内心的思念,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妈妈天天都在想你,但这是厂里的宿舍,你来了没法住。你在家好好学习,等你长大了,有的是机会来。妈妈希望,到时候你不是像妈妈这样来打工,而是有了本事,干出了事业,来东莞旅游,接妈妈住大酒店。” 对,写信,就是写信,简简单单的信,就是熊玉香教育孩子的另一个“法宝”。虽然常年不在孩子身边,但她每月都和孩子保持书信往来,多年来从未断过。她文化程度不高,信里没有华丽的词句,每次总是交代儿子要好好学习,交代老公督促孩子写作业,用最朴实的做人道理教育并激励儿子。 穷人的孩子,一点就通。毛石清知道父母的辛苦,从小学习就很自觉,每天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然后出去玩一会儿,就早早回来睡觉。有机会回家的时候,熊玉香看到儿子房间满墙的奖状,倍感欣慰。 此外,具体的学习过程,熊玉香和老公从来不多问,把学习的自由交给孩子。“有时候期中、期末考试后,我给他打电话、写信,基本上不问他考得怎么样。他有时候考得好会主动告诉我,不说的时候我也不追问。这孩子从小乖,如果考得不好一定会自己总结教训,下次改正,不需要我多说。我们太关心,逼得太紧,反而让他逆反。这么多年了,我也从来没有给他们老师打过一个电话。” 以坚强的态度感染孩子,以持续的沟通维系孩子,以宽松的环境释放孩子,这应该就是熊玉香培养出博士儿子的“秘诀”——好吧,如果非要把这叫做“秘诀”的话。 | |
本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站未注明“作者为:普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作者”,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作者:普工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 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