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工综合平台,整合实体中介、网络、报刊、短信等渠道,招工首选! 电话:0571-88776501 客服招工服务详情
普工网
 
 

被人学习是一种鞭策


  来自网络-  

  2014-06-04 08:35  


      凭着勤于学习、坚韧不拔的精神,费长书在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十年如一日,由一名普通车间操作工,成长为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863”计划对接项目的学科带头人,主持研发了14个高新技术产品,其中两个为国家级科技项目。这些产品在投入市场后,被国外一些大企业纷纷送进研究室,希望能够破解其新技术。      学徒工把技术学到家      2001年,34岁的费长书从安徽一家国有化工企业辞职,来到温州。在一场招聘会上,费长书带着梦想与华峰氨纶结缘,成为该公司聚合车间一名普通操作工。   相比在老家的工作待遇,费长书的收入一下子提高了五六倍。但他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暗下决心:从学徒做起,紧跟专家和技术人员,把技术学到家。   尽管费长书过去没从事过氨纶生产,但因为专业对口,半年时间就熟悉了本职工作。除了做好操作工,费长书更喜欢跟在专家、技术人员身后打转,时不时地问几句,对不懂的一定要追根究底。   不停地问,不停地研究,让费长书对设备安装和工艺流程等方面都有了更深的认识。入职两三年后,费长书就突破了聚合工段中的融化工艺等技术难题,为日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研发14个高新产品      2003年初,华峰氨纶公司开始组建由企业现有人才为核心力量的研发中心,费长书因勤学好问、热心钻研,从200多名生产一线员工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5人研发组成员之一。   研发中心成立后,当务之急就是开展差异化氨纶纤维改造。由于公司原来使用的生产技术是在当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日本东洋纺技术,这对费长书等年轻的研发人员而言,是不小的挑战。 每天至少做两次实验,对每项重点实验分别进行规模不同的小试和中试。几百次实验,几百次失败,几百次从零再开始……在4个月的连续奋战后,成功终于来临。改进后的生产工艺,不仅在成品性能上有了突破,纺丝速度也提升了20%,产量相应提高了20%。按照当时的产能计算,在没有增加设备和人员的前提下,公司一年额外增加氨纶产量1000多吨,产值约9000万元,相当于公司刚创建时氨纶一期的产能。   科研上的第一次收获让费长书充满欣喜,从而更止不住他创新的脚步。他让氨纶纺速持续提高从不可能成为可能,把“布面起横条”等难题逐一攻克……14个高新技术产品项目在他带领的团队中诞生,其中两个还成为国家级科技项目。      被人学习是一种鞭策      “如果我不学习,就会落伍,就不会再有进步。”费长书认为学无止境是不断进步的前提。尽管这几年频获荣誉,他却从未丢弃勤奋好学的习惯。与此同时,由他主持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逐渐成了国内外同行学习的对象。   2008年,华峰氨纶公司决定突破发展瓶颈,尽快推出功能差异化的产品。这个重任落在了费长书所在的研发团队肩上。   为了尽快完成原本至少需要三四个月研发周期的项目,费长书的研发团队开始了特殊的研发流程:日夜轮班,随时处理数据,不断地观测、思考、分析、讨论、重整思路、重写方案……甚至,放弃了回家过年。20多天的连续工作后,大批量的中试产品终于成功投放市场。   随着新产品在市场的热卖,各路氨纶生产商也纷纷从下游厂家手中拿走华峰氨纶的产品,仔细研究。   一年后,费长书又研发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回弹经编氨纶纤维,打破了外国公司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使我国氨纶制造企业在高端氨纶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令国际上一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同类大企业也刮目相看,争先把他研发的产品送进研究室,试图学习并打破这项新技术。 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费长书只是腼腆地说:“被人学习也是一种鞭策。我不怕被人学习,但希望在被学习中不断超越自己,不断创新,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本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站未注明“作者为:普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作者”,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作者:普工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 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企业招聘: 0571-88776501、88776501 QQ:1027349155 1285023855 MSN:pg114@live.cn 邮箱:hz5156@126.com

2005-2009 版权所有 杭州无忧职介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内容 分辨率:1024*768  浙ICP备090041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