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致富 |
|
来自网络- |
2014-05-28 09:16 |
|
|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拖拉机厂车床工,到年销售额达1200万元机械厂的老板,今年35岁的鹤壁市浚县黎阳街道办事处前嘴头村村民范军峰早已今非昔比,在他华丽转身的背后,有着一般人无法承受的辛苦和敢为人先的创业激情。 创业梦把在外打工的他带回家乡 范军峰家里条件较差,初中没毕业就开始在县里的拖拉机厂当车床工。1997年,范军峰到广东湛江打工,应聘到一家机械制造厂当车床工。“我觉得一辈子能干好一件事就不赖了,所以3年后到江苏无锡仍旧干老本行,而且一干就是6年。由于工作出色,老板不断加薪,2005年年薪就达到了9万元。”范军峰说。 虽然工资不低,但一直找不到归属感的范军峰始终有种想回家的冲动。“当时我的孩子只能在当地上农民工学校,条件很差,我就想着回家发展。自己干了这么长时间车床工,能不能自己办个厂子?脑子里产生了这个大胆的想法,自己都被吓了一跳,后来跟老婆商量竟得到了支持,我一下子就有了信心。”范军峰说。 “塑料粉碎机就是将颗粒状的废旧塑料制成粉状,塑料制品厂家离不开这种机器,而且国家鼓励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我为啥不能试试,制造一种这样的机器?”带着这样的想法,2006年10月范军峰回到了老家浚县。 一个半月造出第一台塑料粉碎机 “一回到家我就租了一个带后院的临街房,开始制造机器。不会画正规图纸,我就画只能自己看懂的草图,请不起工人就发动妻子和亲戚帮忙。我把所有的积蓄加上借来的钱总共20多万元都用在了购买车床、零件和板材上,有些零件买不到就自己做,每天敲敲打打,白天遇到的技术难题晚上做梦还在想咋解决。”范军峰说,“当时为做一个主轴,没钱买设备,我就把普通车床进行改装,焊上不行再割开,反复改装了一个星期,几乎没睡过觉,最后才做成了。” 汗水流了多少他不记得了,制作零件时把手弄伤过几次他也忘了,别人的冷嘲热讽他更不知道听了多少……凭着激情和执着,一个半月后,他的第一台塑料粉碎机终于造出来了。 改良后的机器效率高,畅销市场 机器有了,范军峰马上开始谋划销路,他通过朋友联系到了河北石家庄一个塑料粉碎机经销商。由于不是大厂家生产的机器,这个经销商只是答应过来看看,谁知一看就相中了,当场下了2台的订单。原来,经过范军峰改良的机器,在同样功耗下,一个小时能生产300公斤塑料颗粒,效率是市场上老机器的3倍,而且塑料颗粒质量更好,且范军峰将机器定价为每台4万元,比市场价低1万多元。第一单生意就赚了2万多元,异常兴奋的范军峰马不停蹄干了3个月,又卖出了20台机器,把外债全部还清了。 2007年6月,范军峰租了一个废旧工厂生产机器,并把以前拖拉机厂的8名下岗工友请了过来。不到两年时间,企业迅速壮大,2009年他投资400万元建起了占地12亩的伟达机械设备厂。“我喜欢稳扎稳打,建厂时没有贷过款,而是根据订单需求逐步扩大生产规模。我的机器90%的零部件都是自己生产,因此,市场竞争力强。2013年又投资了100多万元更新生产设备,每个月轻轻松松能生产30台机器,这一年就卖出了400多台,销售额达1200万元。” 范军峰说:“我的机器不仅在天津、安徽、陕西和台湾等地畅销,还出口到越南等国家。下一步我将围绕塑料机械产品,加大技术投入,继续扩大生产规模。” | |
本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1、 本站未注明“作者为:普工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站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作者”,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作者:普工网”,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2、 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